来源:008vip云顶集团国关
2021年6月5日,由008vip云顶集团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协办、《世界政治研究》编辑部和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工作坊承办的 “世界政治学:理论、路径与议题”研讨会在008vip云顶集团明德国际楼813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以及008vip云顶集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多位学者围绕世界政治学的学术传统、研究路径、研究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008vip云顶集团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回溯了世界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历史基因。他指出,中共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都形成了关于世界政治的经典命题,并且在世界政治研究方面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传统。19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研究发生了巨变,从“弄清情况”的研究转变为理论导向与价值导向的研究。相较之下,国际关系学与比较政治学都缺失了对地区国别的深入研究,从而导致本应服务于国家战略判断与问题解决的研究变成了用理论衡量本国政治与对外关系对错的标准,甚至在不了解地区国别知识的前提下对世界政治作出观念性评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杨光斌教授认为,首先,世界政治学应以地区国别问题研究为基础开展全球政治研究,要问题先行,而非理论先行;其次,应在区域国别研究的基础上,推动世界政治研究学科化,主要包括对研究议程、研究单元和研究路径三个方面的界定;最后,以世界为方法建设世界政治学的世界史观。
《世界政治研究》主编、008vip云顶集团国际关系学院田野教授主持会议第一节——“世界政治的研究路径”的讨论。
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平研究员从非国家视角探讨了世界政治学的研究路径。他认为,即使在国家视角和国家间关系视角占据主流地位时,非国家视角也并未退场;同时,国家与国家间视角已经不足以回答经济大萧条与世界大战等世界性问题;此外,内政与外交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因此,世界政治学研究需要超越国家视角和国家间视角,关注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将世界视角带回来。非国家视角首先要求研究者关注非国家行为体。尽管国家依然是最重要的政治实体和政治力量,但跨国公司、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同时,非国家视角还要求研究者关注气候变化、世界大战、全球经济萧条等世界性政治经济议题。总体而言,世界政治研究需要关注地缘政治、货币、能源、生态、健康以及科学技术等维度和议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讨论了世界政治体系演变的若干理论问题。苏长和教授首先探讨了世界经济体系从何而来的问题。英美特色的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理论从权力和利益出发回答这一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始于生产,并以解放为最终目的。当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无法容纳不断扩大的生产力量时,就要求新的社会政治形式的出现。其次,对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看法影响了对世界政治体系的认知。斯密认为抽象的自发运动的市场会自动产生世界政治秩序,而马克思认为斯密的市场机制会形成全球资本主义专制,这在当代国际政治中表现为帝国型世界政治体系。再次,苏长和教授指出,当代世界政治运动和演变符合马克思而非斯密、哈耶克、福山观念中的秩序。他认为,当代的诸多问题都与帝国型世界政治体系有关,例如国际干涉、强权与专制、国内政治分裂与国际不合作的加剧等。最后,苏长和教授认为,“共同体制度”是世界政治体系在未来可能的演化方向,而这一制度还需依托于相互承认的主权国家体系与相互负责的政治。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就“世界政治的战略视野”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国内政治、国际政治和全球政治的互动造就了世界政治。当前的国际形势中存在着很多战略空间,这为世界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首先,研究焦点应从全球政治拓展到世界政治。在此过程中,国家的角色以及各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其次,研究者需要理解世界政治的战略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与超越、世界政治的战略意涵与世界秩序建构的意义是此议题下值得思考的命题。再次,学者在世界政治研究中需要开辟与拓展中国视野,以下四个方面值得关注:改革开放后“统筹两个大局”的思想、中国对世界走向与危机应对方式的新判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五个新世界”的解读、以及世界政治的中国方案。最后,门洪华教授对世界政治学科的建设前景进行了讨论。他认为,推动世界政治学的发展需要重视思想史路径、历史实证的路径与比较路径。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基于生态制度理论提出了一个世界政治的研究框架。他认为,世界政治是解释人的学问,在有限的时空内平衡人性之善恶,进而构建某种社会秩序。所以,如何解释政治制度多样化和复杂的社会秩序、政治秩序及其变迁就构成了世界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生态制度理论认为世界政治同时受到制度因素和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一理论关注政治秩序的特征和变化动力、制度设计与生态三个要素,并基于此提出如下推论:一,秩序的形成取决于制度;二,制度和生态是相互适应的;三,生态变化会导致制度调整和秩序变迁,其中系统性变化会导致秩序革命性变革、结构性变化会导致秩序周期性摇摆、功能性变化会导致秩序韧性和适应性变化。最后,赵可金教授提出,政治秩序、制度多样性和政治变革是三个具有价值的研究议题。
008vip云顶集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宋伟教授讨论了统一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外交政策分析、古典现实主义与位置现实主义尝试将国内与国际政治结合起来,但上述研究多属于外交政策理论。不同于上述讨论,世界政治学强调存在一些因素或力量能够同时推动国内和国际基本制度的变迁,而不仅简单地讨论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之间的联系。就世界政治学的基本因素而言,宋伟教授强调技术、人性和观念是机制变迁的根本动力,世界市场、全球性问题和世界政治思潮的兴衰则是联系性因素或称直接动力。就机制而言,宋伟教授认为,政治斗争是上述基本因素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主导群体的倡导、弱势群体的学习、双方的妥协等不同类型的国际政治斗争和国内政治斗争会塑造不同国际秩序和国内基本制度变迁。
在第一节会议的五位学者发言结束后,008vip云顶集团国际关系学院保建云教授、李巍教授和左希迎副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论。保建云教授指出,本节发言从世界政治学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宏观理论与技术路径三个层次作出讨论。其中,如何定义“世界”、“政治”、“学”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保建云教授认为,世界可以被界定为人类行为、思考与互动的物理空间范围。
李巍教授认为,在既有国关范畴不能回应现实问题的情况下,世界政治对国际关系研究进行了拓展。世界政治研究不等于国际关系与比较政治研究的加总,其核心关注的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议题,包括世界性政治思潮;全球市场或世界市场整合导致的政治后果;有世界意义的制度安排,如国际制度和引领性大国的国内制度安排;有世界意义的大国关系;有世界意义的技术变革。
左希迎副教授认为世界政治中的核心变量是由治到乱的过程,在目前体现为美国主导建立的秩序正在崩解。他分享了关于世界政治学科建设的一些观点。其一,在学科初创阶段,世界政治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实然”而非“应然”问题;其二,国内和国际政治的分野不是新问题,不是世界政治学的研究核心;其三,西方的机械主义研究路径难以回答很多问题,中国学者应重视提炼中国过去的经验和社会事实。
会议第二节——“世界政治的研究议题”的讨论由《世界政治研究》副主编、008vip云顶集团国际关系学院尹继武教授主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对世界政治学的主要内容与现实指向进行了探讨。戴长征教授提出,世界政治研究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关系到人类政治关系本质和发展方向的经验事实。世界政治学追求开放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理论,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区域和国别领域的理论与知识进行取舍运用。基于此,世界政治研究的现实指向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有关世界政治秩序的稳定和动荡、平衡和衰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第二,支配性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影响研究;第三,暴力和强制形式的改变如何塑造世界范围内的权力关系,将不同地区和国家推向哪一个方向的研究;第四,政治思想和观念的新内容和新变化,对世界范围内政治活动和政治实践带来何种影响研究;第五,在一个国家和区域内发生的具有典型价值和全球意义的政治现象的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明进教授分析了新自由主义当前面临的危机以及全球治理的转型。他指出,新自由主义是当前主导性的世界思潮,并导致了全球化的兴起。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了国内与国家间不平等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反全球化运动和逆全球化现象也随之出现。这一自由主义危机导致了全球治理体系失衡,国际社会进入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学界与政策界应推动全球治理转变,从而实现功能性目标。首先,各国应该秉持共商、共建的全球治理理念,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即开放、平等、非意识形态化的多边主义。其次,应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同时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治理能力。最后,我国应该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任洪生教授着眼于半边缘国家的半无产阶级这一特定行为体,为“半边缘国家的融入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既有研究主要从发展型国家和中等收入陷阱两个路径进行解释,存在着一定不足。任洪生教授首先从国内无产阶级占比的角度对核心区、半边缘区与边缘区国家做出区分,并认为核心区的国家剥削收益来自于半边缘区的半无产阶级,这部分群体能够承受尽可能低的工资,而这构成了半边缘区国家能够超越或者追赶核心区国家的经济上的动力或成本上的优势。半边缘区国家能否成功融入的核心在于该国的半无产阶级能否在世界短周期的关键时刻完成工业化和完全的社会分工,否则就会走向民粹主义与融入的失败。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白云真副教授从“中体时用”的角度探讨了世界政治学的研究路径与议题。他认为,百年变局需要新时代的学问自觉与觉醒,因此,中国学者对世界政治学的研究需要回归中国文史哲传统。首先,从哲学的层面看,世界政治一词避免了国际关系等用语中所固有的本体论与实证主义认识论的预设,有助于摆脱机械主义和简单因果推论。进而,世界政治论是迈向创建一种更适当却仍属于相对知识的世界政治理论的第一步。其次,学者需要将中国辩证法与世界政治研究结合起来。中国传统中的“历史事件本体论”、“中体和用”、“内外非两体”需要予以重视。最后,学者需要将历史辩证法与世界政治研究相结合,即以历史辩证本体、唯物辩证法透视世界政治现象、世界政治思潮。
008vip云顶集团国际关系学院田野教授提出了一个概念性框架来展示世界政治研究中的空间维度。田野教授将“空间异质性”定义为每一个空间区位上的经验现象有区别于其他区位上的经验现象的特点。他认为,自然禀赋(第一自然)和人类的行为和制度(第二自然)造成了空间异质性,这两个变量彼此相关,并存在两个方向的互动。一方面,自然禀赋会对制度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人工自然物会影响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世界政治中的各种空间尺度,而不同空间区位之间的要素流动会导致空间尺度的上升或下降,即出现了空间尺度的重构。更具体地看,不同行为体对空间尺度变化的偏好不同,其偏好取决于同一空间尺度不同区位的比较优势和劣势。这一概念框架能够为2016年民粹主义兴起、2018年中美贸易战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分析提供新的视角。
在本节发言结束后,008vip云顶集团国际关系学院韩冬临教授、夏敏副教授和曹德军博士进行了讨论。韩冬临教授指出,本节发言从框架层面和技术层面对世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世界政治研究方法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一方面,世界政治研究可以使用政治学、甚至更广泛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世界政治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性议题,因而具有特殊性。在具体技术上,可以使用GIS、网络分析、定量研究等。
夏敏副教授指出,世界政治学不仅要打通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还需要加入经济因素,打通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目前,开放经济政治学未对国内政治经济如何影响世界思潮作出研究,因此,需要将国内政治经济与全球政治经济进行连接。此外,夏敏副教授认为,世界政治变迁的动力是世界政治学的核心研究议题之一,生产方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变化。
曹德军博士分享了三点体会。首先,“思潮”是世界政治研究中的重要关注对象。那么,为什么有的思潮会自我强化、有的会衰败、有的会自我弱化?学者需要研究在什么条件下,思潮的演进方向是什么。其次,世界政治研究强调政治研究的开放性,这一取向有利有弊。开放性可能造成“系统效应”,即不同的变化会相互干扰。这会导致发展路径难以预测,并造成意外的后果。最后,政治理论的建构也是一种叙事,学者需要跳出自身的知识盲点,站在对方的文明立场进行思考,以避免误读。
最后,杨光斌教授对会议做了简要总结,对世界政治学科建设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次会议在现场嘉宾和同学的热烈掌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字:安怡宁
图片:朱晨歌
上一篇:国际关系学院召开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全院教职工大会 下一篇:学院成功举办“008vip云顶集团中非合作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