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团学新闻
学术工作坊 | 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工作坊第一期活动顺利举行
来源:008vip云顶集团国关

2018年3月13日,008vip云顶集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工作坊在明德国际楼813会议室成功举办第一期活动,本期活动邀请到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树渠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唐世平作题为“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一点个人的思考”的主旨发言,活动由尹继武教授主持,工作坊成员田野、保建云、宋伟、夏敏老师,以及学院左希迎、李巍、马得勇、王义桅、韩冬临、金茜等老师及同学们参与本期活动并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交流。

会议伊始,田野教授介绍了设立“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工作坊的初衷与基本安排。他指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已经超越了引进和评述的阶段,在“大理论”、中层理论以及微观层次上的理论上都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工作坊设立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动学界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的创新,为学术共同体的交流提供平台与机制,主要活动将包括邀请知名学者分享理论创新的路径与方法、邀请院内外老师或优秀博士生介绍新近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等。

在主讲人发言阶段,唐世平教授从研究问题、工作计划以及具体研究案例等三个方面分享了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经验与思考。在研究问题上,学者首先需要回答“应研究什么问题?”和“如何发现理论问题?”。唐世平教授认为整个实证社会科学其实只研究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政治实体的兴衰(或者说是国家的兴衰)、合作与冲突,因此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问题必须与这两个主题密切相关。他归纳了发现理论问题的六种方式:(1)寻找理论文献中的不自洽;(2)寻找既有理论的实证漏洞。前两者的实现相对容易;(3)从前人的假设中发现问题,这虽然相对容易,但通常需要勇气;(4)从别人的争论中发现问题并探讨新的解决方式;(5)提出一个从未提出的问题,或者此前较为模糊的问题;(6)从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进行阐释。后三者相对而言需要付出较大的精力。

 

接着,唐世平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近期与未来的研究安排,认为学者应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他着重以“族群冲突的广义理论”、“区域内部/外部讨价还价与地区主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型国家奇迹”以及“民主的经济增长优势”四个案例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首先,唐世平教授认为研究族群冲突的难点在于如何从卷帙浩繁的文献中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正是族群冲突研究爆发式地增长导致了理论碎片化发展的趋势,人们难以判断哪些因素更为重要或者它们之间机制如何,这就为迈向一个更广义(more general)的族群冲突理论提供了机会。他提出从机制(mechanisms)而非因素(factors)出发梳理纷繁复杂的因素有利于更加系统地界定不同因素与不同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基于广义理论进行特定的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将进一步挖掘了该理论的生长力。

其次,区域主义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不同区域发展的形态(shape)与层次(level)之间存在差异。唐世平教授认为解释这种差异性不仅需要探讨区域内国家间的互动,还涉及到区域外大国介入与讨价还价(bargain),因此必须将区域外大国作为一个新的维度加入解释中,博弈论模型则为分析这一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工具。

再次,针对围绕着中国产业政策的争论,唐世平教授及其团队利用政府和高校的企业数据库与政府政策数据库进行筛选与编码,检验了中国产业政策对部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他们发现中国政府对战略新兴产业(SEI)的扶持是成功的,这也正是中国作为一个东亚发展型国家的奇迹之处。

最后,在民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既有研究绝大多数均是直接将民主变量与经济变量之间作简单地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都是不稳健(robust)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并且缺乏一定理论基础。唐世平教授经过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后发现,民主在“自由到创新”(liberty-to-innovation)这条逻辑链上发挥着间接性的作用,它真正的价值在于保护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尤其是在国家发展到一定水平需要通过创新而非模仿驱动经济增长时,这种优势作用更加突出。因此,民主的经济增长优势所具有的间接性与条件性也就解释了既有理论中相互矛盾和不稳健的部分。

 

在会议讨论阶段,保建云、宋伟、夏敏、尹继武等老师先后发言并进行了深入而热烈讨论。保建云教授认为社会科学研究首先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与开放的态度;第二,他认为具有根本性与重要性的问题还应涉及对大国崛起与权力转移的现实关怀;第三,社会研究必须保持广泛的兴趣,在多学科交叉中实现理论创新;第四,学者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探讨与争论,才能发展并完善自己的一套理论。宋伟教授谈到了对广义理论的理解,他认为广义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研究议程,是从一般性理论出发,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的辅助假设与理论推论,对其进行充实的过程。其次,理论是一种抽象,但这种抽象不仅是A与B之间关系的因果机制的演绎,同时也是发生机制的理论化,它能够与因果机制相互补充。最后就理论创新而言,宋伟教授讲到学者一定要有学术灵感与激情,能够抓住某些创造性的想法,而这往往需要痛苦的思考、敏锐的激情与一刹那思想的火花。夏敏副教授认为国际关系研究中新数据的出现与挖掘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例如国际合作与发展问题愈来愈具有研究价值与理论创新点,她也强调学术研究需要逐步形成一定的研究团队。尹继武教授提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两条路径:前端创新与后端创新,前者强调对经典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假定、命题和逻辑等进行重新建构和解释,后者则倾向于在既有概念基础上提出竞争性的因果机制。但是由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概念大多源于西方学术界,如何实现前端创新即概念创新对理论研究者构成了较大的挑战。

唐世平教授对概念创新、理论性质以及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回应。他认为一个好的概念的提出必须满足两个标准:第一,捕捉到既有概念未能捕捉的内容,而非单纯地贴标签;第二,进行几近完善的概念分析。因此概念创新必须首先全面熟悉既有概念性的讨论,并且运用一套概念解构的框架进行肢解与剖析,同时也需要提出一套指标对概念进行可操作化的度量。接着,唐世平教授回应了关于理论创新的讨论,他认为发生机制可以理解为简单因果机制的复杂化,理论不一定要强调过度简洁,理论构建最重要的是解释深度的问题。最后,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上,他认为理论研究并不排斥对真实世界的关怀,其出发点与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现实。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老师及学生就理论创新路径、学术生涯规划、定量定性之争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中定量工具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热烈的掌声中,“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工作坊第一期活动落下了帷幕,它为在场师生提供了理论创新的有益经验,也引发了大家关于学术研究理论品性与现实关怀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理论构建的学术雄心与学术勤奋激发了大家穷尽文献以求突破、痛苦思考以求灵感、不断争论以求常新的学术激情。

 

(李俊飞供稿;吴永媚供图)

 


分享到:

上一篇:学术工作坊 | 国际安全与战略工作坊成功举办“大国竞争与战略研究”讨论会 下一篇:学术工作坊 | 比较视野下的“大一统”以及当代论争: 秩序理论工作坊第一期活动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