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团学新闻
“国·政”大讲堂丨魏昂德教授做客“中国研究季”系列讲座
来源:008vip云顶集团国关

2019年春,由008vip云顶集团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国·政”大讲堂推出了“中国研究季”系列讲座。首位讲座嘉宾是世界著名中国研究专家、斯坦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Denise OLeary and Kent Thiry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魏昂德(Andrew G. Walder)。魏昂德教授带来“社会运动:一个批判性考察”和“中国的未来:一个比较的视域”两场讲座。讲座由我院副院长翟东升副教授主持。

第一场讲座“社会运动:一个批判性考察”于201937日下午3点在明国408报告厅进行。

讲座伊始,魏昂德教授从他于1973放弃进入法学院,进行中国研究开始说起。他指出,社会学理论到今天为止面临着多种批评,需要理论的再调整。近些年西方已经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社会运动与政治冲突,但是很多理论不仅仅不适用于亚洲,同样也不适用于欧洲。接着,魏昂德教授介绍了他今天讲座的框架和主题。

针对运动理论的研究范式变迁,魏昂德教授首先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韦伯、涂尔干和齐美尔等社会学的奠基者们关于社会运动的论述。其后,魏昂德教授重点介绍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运动研究的主流观点:政治失序的崩溃理论以及政治科学中的利益集团理论,并介绍了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学者。接着进一步提出崩溃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理论与实证上的双重挑战,以致研究者们不得不在该议题上寻找新的出路。

随后魏昂德教授指出,新的主导范式聚焦于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Oberschall开始标志着社会运动研究的转向产生了对社会运动研究的新视角“集体动员”成为了社会运动的最普遍的基础概念,关注集体行动和参与者动机成为了社会运动分析的重点。魏昂德教授也提出,对于新的研究浪潮也存在一些批评,包括新理论未从观念、文化、情感等因素对大众社会运动参与的影响以及仍然关注于群体的目标和理性。最后,魏昂德教授提出了社会运动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以及需要研究者们运用中国经验去解决的问题。

第二场讲座“中国的未来:一个比较的视域”于38日晚7点在明国408报告厅进行。

魏昂德教授首先他提出了关于中国未来的三个问题,即结果的可能范围,其他类同政治体的兴衰,以及基于现状的展望。然而更重要的是研究中国的比较方法: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后共产主义“转型国家”,应该与苏东国家相比;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国家,应该与东亚等地的“发展型国家”相比。

 

随后魏昂德教授从比较的视角来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做出判断认为中国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合制经济,这与同时期苏联和日本、韩国与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不相同。同时,与其他“转型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保持了一个高速的增长。他比较了中国与越南、前苏联等国家,认为中国和越南保留了共产党执政的政治模式,这是中国和越南与前苏东国家在经济上表现出巨大差异的原因。

接着魏昂德教授比较了中国与苏东“转型国家”在发展动力上的不同。他指出1966-1976年作为毛泽东时代的历史遗产摧毁了中国既有的官僚体制和政党系统,直到1976年仍未得到恢复。而前苏联的官僚机构则一直保持稳定,但是也因此阻碍了针对既得利益的改革。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苏意识形态分化,加上邓小平相对于戈尔巴乔夫有更高的权威,使得中国能够更快地接受西方的帮助进行市场化改革。这也是中国并没有如苏联一样发生政治崩溃的原因

之后,魏昂德教授从经济、财政和人口动力学等角度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他认为,中国需要应对由外债,人口老龄化等导致的经济放缓问题,并限制国内支出、银行融资、军事开支和海外投资。最后他讨论了“中等收入陷阱”,他认为,中国部分省份已经成为“高收入”地区,这些地区有来自农村地区的迁移人口,正如美国有来自墨西哥的移民。因此,省级层面的比较分析可能比笼统预测更有价值。

两场讲座都吸引了大量校内外老师和学生的参与。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中,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国家的师生针对魏昂德教授所讲内容,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魏昂德教授分别予以深刻而风趣的解答,会场气氛热烈。

魏昂德教授讲座的详细内容和最新作品,也将在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刊物《中国政治学》上正式发表。

 

 

 

 


分享到:

上一篇:“国·政”大讲堂 | 文安立教授访问国际关系学院并发表演讲 下一篇:“国·政”大讲堂︱赵鼎新教授主讲“什么是历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