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授
宋伟
来源:

image.png

宋伟,008vip云顶集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

Email: songwei2015@ruc.edu.cn

学习工作经历:

1997年-2001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本科。

2001年-2007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博连读,参加”北大—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项目,先后获得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和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2007-2009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2009年8月到2015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15年8月起,008vip云顶集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学术研究专长:

(1)方法与理论: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政策理论。

(2)领域与问题:国际组织、区域合作与联盟研究。

(3)地区与国家:亚太地区、印太体系与美国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

1、《国际关系理论——从政治思想到社会科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捍卫霸权利益:美国地区一体化战略的演变(194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位置现实主义:一种外交政策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英文版  Positional Realism: A Theory of Foreign Policy已经由 Springer Nature 于2023年出版。)

译著:

1、【美】约翰·罗尔克:《世界舞台上的国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美】彼得·卡赞斯坦(编):《国家安全的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美】查尔斯·库普乾:《化敌为友:持久和平之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论文:

【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政策理论研究】

(1)《结构现实主义OR批判理论?—由〈从批判理论看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视野〉引发的思考》,《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2期。

(2)《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真正架构—浅析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3)《势力均衡:规则还是规律》,《国际论坛》2001年第1期。

(4)《关于国际合作理论的概述和思考》,《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4期。

(5)《关于地缘政治结构的理论:批判与建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

(6)《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的考察—以战后法德关系为例》,《欧洲》2002年第2期。

(7)《国际政治经济学刍议》,《欧洲研究》2003年第2期。

(8)《国际秩序:理论、实践与反思》,《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2期。

(9)《全球化的趋势:一种现实主义的再思考》,《国际观察》2003年第3期。

(10) 《冷战的兴起和终结:理论的解释与评价》,《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3年第4期。

(11)《关于恐怖主义的国际政治思考》,《阴山学刊》2004年第3期。

(12)《现实主义是权力政治理论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3期。

(13)《国家利益问题:西方主流学派的论争》,《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3 期。

(14) 《结构现实主义是个体主义吗》,《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

(15) 《结构自由主义的西方秩序观》,《欧洲研究》2005年第3期。

(16) 《试论约翰拉格内嵌的自由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

(17) 《国际结构与国家行为:内斗的现实主义》,《外交评论》2007年第1期。

(18) 《国际规范、国家认同与国家行为——〈国家安全的文化〉述评》,《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2期。

(19) 《规范与认同的相互建构——社会建构主义的进展与难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3期。

(20)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新视角》,《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1) 《国家认同与共有观念——对社会建构主义核心概念的反思》,《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4期。

(22) 《国家安全:范畴与内涵——一种现实主义的视角》,《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3期。

(23) 《从国际政治理论到外交政策理论——比较防御性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外交评论》2009年第3期。

(24) 《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战略与政策》,《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3期。

(25) 《中国外交政策研究: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外交评论》2010年第4期。

(26) 《国际结构的分析与预测:现有方法与实证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第8期。

(27) 《现实主义:误解与生命力》,《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3期。

(28) 《国际结构与国际格局:核心概念的比较及其启示》,《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第4期。

(29) 《国家利益的界定与外交政策理论的建构》,《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8期。

(30) 《实力转变理论述评》,《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第10期。

(31) 《大数据应用于国际问题研究的意义与局限》,《国际安全研究》2016年第6期。

(32) 《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一种理论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3期。

(33) 《日本为何缺乏国际关系理论创新? ———以日本型现实主义为例》,《国际政治研究》2018年第5期。

(34) 《外交与内政如何得以有机统一:基于位置现实主义的视角》,《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4期。

(35) 《兴盛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已终结的大理论研究》,《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0期。

(36)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思考》,《太平洋学报》2020年第1期。

(37)《世界政治研究:一些初步思考》,《中国政治学》2020年第4辑。

(38)《国际关系中的修正主义国家:理论研究述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39)《世界政治变迁:根本动力与作用机制》,《008vip云顶集团学报》2021年第1期。

(40)《国际关系中的修正主义:行为与国家》,《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41)《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统一:必要性与可行性》,《世界政治研究》2021年第3期。

(42)《世界政治视角下的国际战略格局(2001-2021)》,《太平洋学报》2022年第1期。

(43)《追求承认的斗争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俄罗斯研究》2022年第5期。

(44)《国际秩序地位:位置现实主义的分析》,《国际政治科学》2022年第3期。

(45)《世界政治视角下的国际秩序变迁:国际秩序为何趋向平等》,《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2期。(第一作者)

(46)《太空领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人民论坛》2023年第5期。

(47)《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新的海洋文明》,《人民论坛》2023年第20期。

【国际组织、区域合作与联盟研究】

国际组织研究:

(1)《关于国际组织的结构主义分析》,《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1期。

(2)《中国的东亚区域一体化战略:限度、方式与速度的反思》,《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

(3)《IMF近期决策结构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006-2012)》,《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第6期。

(4)《自由主义的国际规范对中国是否有利?》,《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第1期。

(5)《金砖国家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建》2017年第9期。

(6)《霸权利益与国际组织自主性: WTO争端解决机制为何陷入危机》,《世界政治研究》2020年第1辑(第一作者)。

(7)《海上难民问题的全球治理困境研究》,《太平洋学报》2020年第11期(第一作者)。

(8)《国际安全制度与总体国家安全:一种理论分析》,《国际安全研究》2024年第3期。

区域合作研究:

(1)“American Hegemony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the Evolution of Interest and Strategy,”in the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Asia-Pacific Studies , Waseda University, 2006, No. 11.

(2)《美国霸权和东亚一体化——一种新现实主义的解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2期。

(3)《试论美国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和政策限度》,《当代亚太》2010年第5期。

(4)《中国的周边外交:多边主义还是双边主义》,《上海交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5)《冷战后美国的拉美一体化战略——霸权利益的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2期。

(6)《实力结构、欧盟经验与东亚困局——兼论中国的东亚合作战略》《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7)《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就、挑战与对策建议》,《河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联盟问题研究:

(1)《印俄:从争霸联盟到紧密合作》,《西伯利亚研究》2004年第5期,第一作者。

(2)《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同盟政治》,《国际论坛》2002年第5期。

(3)《联盟的起源:理性主义研究新进展》,《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6期。

(4)《联盟的维持与瓦解:理论分析与案例检验》,《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2期。

(5)《联盟的起源:位置现实主义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7年第1期。

(6)《美国印太同盟体系的发展进程、态势与影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1年第3期。

【亚太地区、印太体系与美国研究】

(1)《“苏联人民”的神话—浅析阿兰•贝桑松的“民族主义与布尔什维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第2期。

(2)《从国际体系看中国外交》,《国际观察》2000年第3期。

(3)《浅析国际战略与中国的选择》,《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3期。

(4)《中国崛起与英美崛起的地缘政治比较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6期。

(5)《国际金融危机与美国的单极地位——当前美国的国家实力、国内制度和国际战略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

(6)《美国维稳启示录》,《人民论坛》2010年9月刊(总第303期)。

(7)《美国如何避免矛盾“击鼓传花”》,《人民论坛》2011年4月(总第325期)。

(8)《美国人为何常有好心态》,《人民论坛》2011年6月(总第331期)。

(9)《浅析奥巴马外交政策与美国民主党的中期选举败局》,《理论视野》2015年第2期。

(10)《试论澳大利亚的印太体系概念与战略路径选择》,《上海交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11)《中国为什么对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说不》,《党建》2016年第7期。

(12)《美澳双边安全关系的新发展、战略限度与中长期态势》,《国际安全研究》2017年第3期。

(13)《中国为什么不是争霸国?实力转变理论视角下的中美关系》,《太平洋学报》2017年第7期。

(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负责任大国 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第一作者)。

(15)《从印太地区到印太体系: 演进中的战略格局》,《太平洋学报》2018年第11期。

(16)《澳大利亚吉拉德政府的难民政策改革为何失败》,《太平洋学报》2019年第8期。

(17)《俄罗斯对美国战略认知的演变及其政策效应》,《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2期(第一作者)。

(18)《构建健康的中美竞争关系》,《中国评论》(香港)2023年第1期。

(19)《莫迪政府加强对亚太安全事务的介入》,《现代国际关系》2024年第1期。(第一作者)

非学术论文(部分):

(1)《美国理论与政策隔阂的原因何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11日。

(2)《让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成为一门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4日。

(3)《衡量综合国力的两种方法及其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9日。

(4)《国际关系研究亟待加强学科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4日。

(5)《科学方法论推动国际关系研究走向深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21日。

(6)《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五年回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9日。

(7)《乌克兰危机中的大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11日。

(8)《美国会把所有的毒蛇一网打尽吗》,《今日世界》2002年第2期。

(9)《修昔底德陷阱真的存在吗》,《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4日。

(10)《新安全观是实现全球安全的基石》,《广州日报》2023年3月22日。

(11)《发现国际关系学科的理论增长点》,《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14日。

(12)《世界政治视角下的国际秩序》,《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8日。

分享到:

上一篇: 田野
下一篇: 保建云